联盟伙伴



 

 

 

 

 

 

 

 

 

 

 

 

 

 

 

 

 

 

 

 

 

 

 

 

 

 

 

 

 

 

 

 

 

 

 

 

 


公司简介 | 大事记 | 图片新闻 | 新闻浏览



  “星光五号”解开产业化心结

2004年01月02日 中国电子报



-本报记者于寅虎赵艳秋

  当我国的IC设计产业开始大规模起步时,许多公司都面临着“产业化瓶颈”。“一项设计成果技术再先进、水平再高,如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没有被应用到整机当中,结果也是毫无用处”的道理谁都明白。

  可是由于我国半导体产业整体还不发达,不可能套用国外现成的经验,于是产业界开始自力更生,希望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IC设计企业发展的独特道路。

  2003年12月28日,“中国芯工程”成果汇报会如期召开,中星微公司主持的“星光中国芯工程”取得重大成果。“星光数字多媒体芯片”实现了研发成果的产品化和产业化,销售量突破1000万枚,获得了全球PC图像输入芯片40%的市场份额,成为我国第一个大规模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

  从1999年成立中星微公司算起,邓中翰在董事长的位置上拼搏了4年。“星光”系列芯片已经成功地踏上了惠普、三星等跨国公司的采购行列。

  邓中翰成功了。

  “星光”系列芯片成功实现产业化表明,我国的IC设计企业只要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式,同样能够在世界市场上找到一席之地。

  政府引导企业运作

  “‘星光中国芯工程’能够获得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邓中翰如是说。

  的确,中星微的成功,政府营造的产业发展环境功不可没。为了发展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有关部委制定了诸多有利于该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同时也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管理司张琪司长介绍,这些年来政府在逐步转变观念,从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立项分钱”转变成政策引导和营造环境,最终达到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目的。

  “‘星光中国芯工程’的成功表明,‘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这一科技创新模式,正在有效地引领着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张琪总结道。

  政府对产业的支持,对于所有的IC设计企业都是平等的,这似乎是每一个公司都拥有的条件。而中星微成功的个性经验,才更有说服力。

  选准突破口

  作为后来者,中国的IC设计企业面临的竞争更残酷,选好产品方向至关重要。

  目前全球芯片的格局已经比较明晰,美国在CPU芯片方面形成垄断,韩国、日本在存储芯片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在发展芯片产业时,只能寻找新的潜在市场。

  邓中翰认为,数字多媒体芯片这一产品方向,正是我国芯片企业的突破口之一。目前,移动数字影像、数码相机、宽带数字多媒体和数字高清晰电视产业链在国际上尚未形成垄断地位,而这正是我们的机会。   对于多媒体芯片市场,邓中翰表示了充分的乐观:“2008年,全球芯片业将有1000亿美元的市场。而多媒体芯片业至少有10亿美元的市场。现在公司占有国际市场的40%,我们要在明年达到60%的市场占有率。”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对于“选准市场切入点”的提法表示了认同,他认为:“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能找准细分市场,才能把技术突破变成市场优势。中星微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咬’到了一大口蛋糕。”

  学会博弈

  作为在硅谷拼搏多年的精英人才,邓中翰学会了与跨国公司的博弈之道。   在短短的几年里,中星微先后同三星、飞利浦、惠普、富士通、台积电、微软建立了合作关系,从而在与跨国公司同台共舞的过程中,加快了“星光”系列芯片打入国际市场的步伐。

  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邓中翰的思路也非常清晰。

  过去,“跟踪”成为科技界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而实践表明这种战术并不成功。中星微在技术上一直坚持原始创新的原则,一开始就选择了高起点,提出了高速、低功耗的数字多媒体系统芯片技术体系,突破了7项核心技术,申请了国内外近200项发明专利。

  邓中翰认为,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国内企业要有自信,敢于在没有定型的高技术产品领域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低成本竞争的局面。   虽然,中星微公司的成功还仅仅属于个案,其他IC设计企业也许要面临着不相同的环境,但是中星微公司产业化的探索经验,带给处于发展中的中国IC设计产业的有益启示,却是相当珍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