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页
关于我们
芯片产品
VXP
系统产品
联络我们
加入我们
ENGLISH
联盟伙伴
公司简介
|
大事记
|
图片新闻
|
新闻浏览
要有一颗中国芯
-- 访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邓中翰
给电脑安上眼睛的人
2001年9月15日起,北京电信16个营业大厅办理ISDN业务的窗口前排起了长队,吸引人们的是两款赠送给新装改ISDN用户的优惠套餐,这两款优惠套餐就是基于PC的ISDN可视电话。连北京电信的负责人都说:没想到可视电话使得ISDN又大红大紫了。
这两款可视电话的生产者就是中星微公司,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产品的核心部件第一次采用了中国自己的专用芯片——由中星微公司自己研发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芯片“星光一号”。
据悉,“星光一号”采用深亚微米技术,使数百万个晶体管超大规模高度集成,具备成像清晰度高、集成度高、易于工艺改进等优点,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微电子器件,被业界认为该芯片规模达到了英特尔奔腾系列的水平,这种芯片可广泛应用于数码相机、电脑拍摄、网络可视及保安监控等多个领域。通俗一点说,这种芯片的存在,就如同让电脑安上了眼睛,通过它可使微机传输同步视频图像,也可利用网络传输图片,让现代人感受到网络时代的便利和神奇。
如果说当时人们对“星光一号”的价值还缺乏了解的话,那么,2001年10月中旬北京各大媒体发布的一条消息就会让人们理解“星光一号”的不菲身价: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摄像芯片“星光一号”打入国际市场,成为国际一流IT厂商三星、飞利浦等PC机的电脑外设数码摄像镜头专用芯片。
那么,这个给电脑安上眼睛的人是谁?他就是中星微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邓中翰。
邓中翰1968年出生于南京,1987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在上大学期间,邓中翰就在黄培华教授的带领下进行跨专业研究。1990年、1991年分别在国际应用核物理学杂志及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3篇相关文章,并荣获共青团中央及中国科协颁发的“全国大学生科技竞赛挑战杯奖”。1992年,邓中翰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在五年的时间内,他取得了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及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是该校自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学者。读书期间,邓中翰先后发表过二十五篇学术论文,荣获威尔逊博士研究奖及楞次纪念奖,并在著名的国际固体电路年会上作论文课题报告。1997年,邓中翰加入IBM公司,做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CMOS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并申请多项发明专利,获“IBM发明创造奖”,IBM的经历为邓中翰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一年后,邓中翰离开IBM回到硅谷,结合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PIXIM,INC.,市值很快达到了1.5亿美元。
1999年10月,邓中翰受中国政府之邀,作为留美华人代表归国参加建国五十年大庆典礼,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接见,并为李岚清等中央负责科技事业的领导讲述了硅谷及国际IT业界的现状和前景。
在信息产业部的倡议下,邓中翰萌生了成立一家中国本土芯片设计公司的设想,于是,1999年10月,在信息产业的支持和帮助下,中星微公司成立,邓中翰任董事长兼总裁。由于邓中翰曾经做过美国IBM的高级研究员,掌握着世界上信息产业技术领域最尖端的技术,所以他的回国行动在信息产业界引起很大的影响,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前校长田长霖等一批国际学界泰斗对他的选择表示支持,一些著名的厂商用户及风险投资机构也非常看好这家按照硅谷模式组建的跨国高科技型公司的发展,在纷纷投资入股的同时,踊跃加盟。邓中翰,这个给电脑安上眼睛的人,同样也吸引了无数眼睛的注视。
看好数码摄像芯片的理由
中星微公司创业之初,他们看好数码摄像芯片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说这里有商机?商机有多大?在数码摄像芯片领域,中星微公司的优势是什么?目前,这一领域的国内及国际又是个什么现状?
对于记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邓中翰的解释是:1999年10月,他在沈阳写下了当时还不为中国企业界所熟悉的《商业计划书》。其中,就产品的选择做了分析。他认为,中国内地的IT业界虽然与南韩、中国台湾、印度同时起步,但中国内地由于传统的观念和机制的束缚,没有把自己融进整个国际的产品链中,所以始终在寻找自己在国际IT产品中的位置。如果做一个横向对比,就可以看到:南韩集中选择了先进国家不做的记忆芯片,中国台湾集中攻占了美国等国不做的芯片制造领域,印度则在软件业集中突破,结果他们都取得了成功。所以,当今世界,记忆芯片最先进的国家是南韩,最大芯片制造基地是中国台湾,而软件大国则是印度。
邓中翰认为,中国要想在国际IT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选择整个产业链中有前途,但目前尚无人去做的领域,他认为这个领域就是数码摄像芯片领域。他看好这个领域的理由有二个。一个理由是网络的发展。因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宽带网络的普及,图像传送将成为网络的主要内容,微机和网络应用将会对数码摄像芯片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宽带网络日渐普及的情况下,图像处理、压缩及传输芯片将成为国际市场竞争的焦点。第二个理由是,他看好了捆绑销售。在1999年,全球电脑销售增长很快,邓中翰意识到:给电脑安上眼睛是大势所趋并且商机无限。如果每一台电脑都安一个数码摄像头,那么,这个市场之大是可以想象的,换句话说,全球个人电脑的市场有多大,中星微公司的数码摄像市场就有多大。但是当时在全球市场上的数码摄像头,都是只有十几万门集成度的芯片,而真正的芯片设计巨头INTEL、SUN、IBM等,没有介入这个领域的计划。邓中翰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商机,他表示:中星微公司要做就做230万门级、光刻尺度为0.25微米的超大规模专用摄像芯片,要做就做全球第一。也就是说公司不存在竞争对手的问题,更不存在同世界先进水平有无差距的问题。所以,当微软推出WIN XP这个图像操作平台,要寻找数码摄像芯片的专业设计商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中星微公司,于是,2002年就有了微软与中星微公司共同签署“共同推动全球数码影像技术和市场的联合备忘录”的下文。
市场需求是高科技产品的风向标
中星微公司作为一个民营高科技企业,仅用短短的两年时间就设计出了一颗领先国际业界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芯片,并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做成了中国本土芯片公司十几年没有做成的事,这个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那么,中星微公司何以能在中关村脱颖而出?何以能在一夜之间长大?
邓中翰认为,中星微公司今日的成功,关键在于把握住了市场需求,他认为市场需求是高科技产品的风向标。所以,中星微公司一起步就将自身定位于国际公司,明确确立了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与国际一流IT厂商联手创业的设想。
“中国的高科技公司有个非常传统的观念,就是以科技为导向,而羞于谈市场。中星微公司在创建之初,却一反国内高科技企业‘填补科技空白’的做法,提出了:‘填补市场空白’、‘站在巨人的肩上做事’的口号,公司决策层在决策时,看的是事物的本质,放下的是高科技公司的架子。” “公司不是科研院所,公司的最终目的是要进入市场,要赢利,要把高科技服务于市场。比如,微软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你很难说他们的科技水平是业界最高的(事实上微软也不是靠科研起家的,而是靠购买别人的DOS操作系统技术起家的),但微软成功了,微软的成功来自于微软市场理念的成功。这也说明,作为一家高科技公司,仅仅追求高科技是不够的,它还必须学会做市场,必须学会把握市场。”
的确,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百万门级超大规模数码摄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是高科技产品,它的集成度已经达到了奔腾系列的水平,“百万门级”的含义就是说在一个纽扣大小的空间里,集成了数百万个晶体管,光刻尺度只有0.25微米,但它的价值不是缩短了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而是占领了一个市场。事实上,在数码摄像处理芯片领域,“星光一号”已经处于领先地位,按邓中翰的说法就是:“市场需求是民用高科技产品的风向标,民用高科技只能跟着市场需求走。”
邓中翰的眼光无疑是超前的,决策无疑是果断的。当“星光一号”开始进入工程设计的时候,莫说宽带网络,甚至互联网也还没有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在“星光一号”进入市场时,宽带网络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据邓中翰介绍:“星光一号”一进入市场,就立即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以“星光一号”为核心部件的中星微公司的可视电话,在北京电信市场受到了北京ISDN用户的热烈欢迎,在国际上为国际一流品牌PC机用做电脑外设的数码摄像头,也使人看到了“星光一号”的巨大市场竞争力。
“星光一号”的成功,在给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带来信心的同时,带给人们的却是更多的思索。正如一位信息产业部的高级官员所说的那样:“我们的信息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是以技术和产品作为考虑,而应该是以市场和服务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我们不要再盲目地在意什么填补技术上的空白,而是要填补市场的空白,也就是说我们不是把技术作为导向,而是以市场为重点。我们整个集成电路的发展应该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不光是去追求技术,更重要的是看我们的主流整机产品有多少能用上国内自己的芯片,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胸怀创造奇迹的梦想
邓中翰认为:全球信息产业链好比是个生态圈,虽然Intel中央处理器的水准全球领先,无人企及,虽然IBM超大服务器举世无双,但是,整个世界信息产业仅有中央处理器,仅有超大规模服务器是不够的,这是个生态圈子,全球信息的良性发展也需要平衡。为此,他提出了业界联盟的概念。所谓的联盟就是说整个产业界是相互依靠、相互依托、互为补充,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以。中星微公司的战略就是,把目光盯在国际信息产业界一流企业留下的极具发展潜力的市场空白上,并占领这个领域。邓中翰表示,一流的IT厂商引领着国际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控制着市场发展的走向,如果跟着他们走,为他们的平台做配套,为他们的产品提供服务,这样就会争得全球信息产业的一席之地。现在,中星微公司看好的就是数码摄像芯片领域,“星光一号”进入国际市场,意味着中国的芯片进入了国际市场,意味着中国的芯片公司也进入了国际信息产业圈。
邓中翰表示:现在,中星微公司已经从单一芯片发展到了数码影像系统集成。在数码摄像芯片这一领域,尽管目前还没有哪个IT巨头涉入,中星微公司能领先多久也是未知数,但是,先进市场占得先机是中星微公司的策略。下一步,中星微公司计划用5年的时间,将“星光”产品系列化,使公司在专用芯片设计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并进而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发展。
邓中翰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微软在同中星微公司签署备忘录时,曾提及1979年同IBM合作的情形。那时,IBM很巨大,微软很弱小,但是弱小的微软与巨大的IBM签署了软件合作协议,今天,微软也成为了巨人。微软说希望同中星微公司的合作,也能再造“一个IT巨头扶持起另一个IT巨头”的奇迹。
看来,在邓中翰的心中早有一个创造奇迹的梦想,只待有一天“厚积薄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