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伙伴


 

 

 

 

 

 

 

 

 

 

 

 

 

 

 

 

 

 

 

 

 

 

 

 

 

 

 

 

 

 

 

 

 

 

 

 

 

 

 

 

 

 

 

 

 

 

 

 

 

 

 

 

 

 

 

 

 

 

 

 

 

 

 

 

 

 

 

 

 

 

 

 

 

 

 

 

 

 

 

 

 

 

 

 


公司简介 | 大事记 | 图片新闻 | 新闻浏览



  芯片设计商 遭遇“一号”情结 

本报记者 穆 强   (2001.11.09)


  新闻发布会已经结束,而在深蓝色的广告牌上,“星光一号”四个明黄色的大字依然分外显眼。广告牌前,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的员工们纷纷打出了“V”的手势,互相祝贺、留影,一同庆祝公司这一款数码摄像及图像处理芯片——“星光一号”的诞生。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一个时期以来,有机会像中星微电子这样体味成功喜悦的芯片设计公司不止一家——先有在7月推出我国首例自主知识产权32位嵌入式CPU“方舟一号”的中芯微系统公司,后又有“发射”国内首枚MPEG—2芯片“爱国者一号”的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尔IC”),现在“星光一号”又在中星微电子出世了。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为自己的新“芯”命名时众设计商用心良苦,却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一号”这个称谓。“‘一号’意味着事业的开始。”中星微电子员工对此作出了最直接的解释;但记者从中也能感觉到几家公司意欲在相关领域成为“一号”角色的雄心。还有一层更深的意思没有人提及,但却不应被忽视,那就是:在中国IC人寂寞已久而仍然热血沸腾的心中,希望着集成电路这个产业能够引起更多的关注和了解,迎来更多的欢乐和机会。这就是目前盘踞在芯片设计商心头无法驱散的“一号”情结。

  那么谁会来关心今天以及今后出世的这些“一号芯”呢?

    资本动“芯” 

  资金是横亘在创业者心中的一道高坎。

  在众多芯片设计商中,海尔IC是最为人所羡慕的一家,到目前为止,海尔集团给予了它百分之百的资金支持。“对我们来说,资金不成问题。”海尔IC的副总经理王洪军先生说。他还透露,目前海尔集团正在考虑追加在海尔IC的投资,具体的数字还不能讲,但应该是以“千万”计的。

  业内人士分析,海尔集团“试水”IC领域,是与其总的战略目标相联系的,而“爱国者一号”的推出无疑会是一支强“芯”剂。“有了集团资金上的支持,我们最初的路可以比别人走得从容些。”王洪军说。

  而海尔IC这样的“运气”,对那些独立的芯片设计公司来说可谓“可遇而不可求”。在融资的道路上,他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中星微电子的资金来自四个方面,包括境外的风险投资、个人入股及策略联盟等等。公司总经理张辉先生介绍说,公司成立不到两年,而资本总量增长了15倍。考虑到中星微电子产品的市场化进程起步不久,所以如此高速的资本积累应大部分归功于融资,这也侧面地反映了公司宽阔的融资渠道和较强的融资能力。而公司领导团队的海外背景,以及董事长邓中翰先生在硅谷成功的创业经验可以为他们的融资计划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芯微系统没有提及它的融资策略,但是从以前的报道中我们获悉,在1999年10月,公司从香港获得第一笔数千万港元的投资,并计划在明年年底在香港上市。当被问到“目前是否有进一步的融资计划时”,中芯微系统的有关人员回答“没有”。

  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没有”两字:一是说,目前的资金已经够用;二是说,继续融资难度很大。融资难,也许不是中芯微系统的问题,但并不意味着这不是其他设计商面临的问题。没有公司愿意表现自己的“艰难”,但是从总量上来讲,中国的芯片设计业如要实现大发展,资金的缺口将是巨大的。

  据信息产业部的有关官员透露,18号文件的补充文件中,一项重要的政策就是建立国家风险投资基金支持IC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估计这一方案从计划到最终的实施,还需假以时日。同时,各地政府也在积极想办法,解决芯片设计商的融资难题。北京市政府曾在7月表示,要在中关村建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基金”,预计初始资金量约在2—3亿。但时至今日一切仍在操作中。倒是信息产业部的“电子生产发展基金”运转多年来有了一些成效,据悉,中星微电子和中芯微系统都是它的投资对象。

  不过,熟悉芯片设计业的人都知道,做芯片设计业的投资,光有钱是不够的。专做芯片设计业风险投资的翱科集团的副总经理陈凯先生指出,这个行业不但要求他们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还要十分熟悉芯片设计行业的运营特点。这种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使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

  因此,必须有一道沟通投资者和设计商之间的桥梁,才能使芯片设计业赢得投资者更多的青睐。有专家坦言,目前众多命名“一号”的宣传攻势,只是促成这种了解的最初级的形式,也许应该有一些专业化的咨询服务公司来承担以后更细致的工作。

  进一步考虑,在资金方面,对大多设计公司来说,与风险投资的合作只能算作短暂的“恋爱”,而公司做大上市后,才可以从资本市场获得长久的“婚姻”。

  尽管前不久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表示,从来没有放弃推出“二板”的努力,但是与一年前相比,中国的“二板”与众多创业公司的距离确实更远了。而细观近来证券业的热点话题,对上市公司质量的要求成为一个核心。由此推断,证券市场近期的重点还在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继续收拾投资者的“人心”,而对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张将继续采取一个审慎的态度。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芯片设计公司恐怕不能希望中国的证券市场在融资上能够对其网开一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是正道。王洪军先生的话更直接:“企业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而不在于融资。”一个理性的资本市场不会因一时的宣传攻势而迷失方向,芯片设计公司应该通过市场的洗礼,在投资者面前呈现出公司良好的成长性,这才符合市场的要求。    

市场揪“芯” 

  市场并不简单。翱科集团的陈凯先生说,根据他们的投资经验,市场开拓能力是国内芯片设计公司所最缺乏的。“因此在选定投资对象时,我们往往问三个问题,”陈凯说,“一是你如何看待产品的市场前景;二是你的排在前三位的客户是谁;三是你是否认为有竞争对手。”三个问题揭示出一个公司的基本市场观。

  “一号芯”的制造者们在市场的选择上自然非常用心。

  中芯微系统认为,从世界性CPU市场上来看,嵌入式CPU占96%的份额,而通用CPU只占4%。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先生的估计更为乐观:“我们的盘子小,就算我们的芯片能卖出ARM芯片量的十分之一,也有上千万片,营业额将达到数十亿美元。”

  但是信心并不能掩饰李德磊内心的焦虑,他曾对媒体表示,之所以要开“方舟一号”新闻发布会,就是要将他们的产品放在新闻界的聚光灯下,以期更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支持,找到更多的市场合作伙伴。几个月的努力有了成效:据公司有关人员介绍,目前已经有采用“方舟一号”的十余台样机正在北京进行调试,预计将在11月初向公众展示这一市场推广的成果。

  与“方舟一号”的“待嫁新娘”的感觉不同,中星微电子在推出“星光一号”前,就已经做了大量的市场推广工作。据公司总经理张辉先生介绍,目前中星微电子的产品已经占领了世界微机摄像头市场10%的份额,而公司计划在两年内将这个数字提高到50%。

  实际上,早在7月底,中星微电子公司就召开了一个小型的产品发布会。规模虽然不大,但是中科院、信息产业部、以及联想、长城等国内知名整机公司的领导都出席了会议。会上中星微电子表示愿意与国内整机厂商结成“策略联盟”,共同开发国内市场。策略联盟对独立的芯片设计公司来说,固然有其不可避免的风险,但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

  张辉先生说,目前公司与联想的合作正在商谈中;同时,由于世界微机市场的下滑,公司正在全力开发其产品在宽带通信领域中的应用。现在,采用“星光一号”的产品已经成为北京电信ISDN电话会议服务的标准配置。

  由于有海尔集团的支撑,海尔IC被认为是最不用为市场而操心的芯片设计公司。但是王洪军先生在承认海尔集团对公司的支持的同时,特别强调了海尔IC的独立性,“海尔IC的研发工作完全是因我们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而定的,并非海尔集团所左右。”王洪军说,“海尔集团只是我们的用户之一,我们心目中的市场更为广阔。”谈到“爱国者一号”的市场前景,王洪军说,“已经有厂商在与我们联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在产品的性能、价格、以及服务上占有优势,一定会在市场中胜出。”

  为了实现理想,海尔IC在公司运营方面已经做出了安排:在公司组织结构中,除IC设计部外,还设有产品开发部;在70多人的研发队伍中,有一半的人在从事基于海尔IC芯片的整机产品的开发工作,为客户提供整套的芯片解决方案。在独立的芯片设计公司中,为了吸引整机厂商,这种芯片、整机兼顾的模式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尽管这并不轻松。

  中星微电子的董事长邓中翰先生曾表白,公司的定位就是要“填补市场的空白”。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观点得到信息产业部主管领导的肯定,她曾表示,作为全国“数字化3C联盟”的主席,她愿意为“星光一号”的市场推广牵线搭桥。来自政府部门的这种承诺,也许正是“一号芯”们所希求的。

  而上海市在帮助芯片设计商拓展市场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市科委委托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实施PDC(Pr o duct Desi g n Chi p)专项计划,旨在推动芯片设计企业与整机企业的合作,促成芯片的自主设计和应用。2000年共有5批26个项目通过评审并签约,项目完成预计可新增年销售额5亿元。  政府的介入会使设计商在市场面前轻松一些。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认识到,政府的扶持是暂时的,企业最终的立足之本还是市场。在市场中生存,光靠“一号”的名头不行,光靠民族的情感也不行,需要的是企业真正的品质和服务。

    政策贴“芯”

  在中国,政府的政策依然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号芯”们的成功不断强化着政府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信心,有效地求得政府在政策上的进一步支持。

  但是这种支持并不意味着政府介入企业的管理和决策。因为经验告诉我们,经济活动中政府的过多介入会导致人才、资金等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反而不利于产业环境的优化。企业要求的支持实际上是政府在政策制订、实施过程中“服务”意识的加强。

  目前,18号文件被作为集成电路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政策平台;而对企业来说,这些政策如何做细做实,落实到位,才是更关键的问题。

  中星微电子的薛天雄副总经理举了一个例子,“由于国内生产工艺能力的限制,许多国内设计的芯片不得不到国外流片。虽然这部分芯片与直接进口芯片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关税征收上却没有区别对待,致使设计成本升高,增加了设计企业的负担。”因此,如何使相关职能部门了解集成电路产业的特点,进而为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目前不仅是政府,也成为了企业积极考虑的问题。

  海尔IC的王洪军先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相似的问题,“优惠政策中税收是一方面,但是在公司运作中我们发现关于‘人’的政策更为重要,因为人才是我们取得如此高的发展速度的关键。”王洪军说,“人才政策也要实现‘两手抓’,一方面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要考虑留住人才。否则,在人才的争夺上,国内企业将不占优势。”

  可见,政策是宏观的,而企业的要求是具体的;优惠政策的落实就是要做贴“芯”又贴“心”的工作。

  有人说,芯片设计商的“一号”情结不易解。实际上,当我们耐心地揭开“一号芯”头上热闹的“面纱”,会发现这种情结并不难理解——与中国其他设计商一样,“一号芯”们同样渴望着理解和支持。

  海尔IC王洪军先生的话应该更有代表性,“‘一号’频出是好事,这说明大家在不同的领域努力着。这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种宣言,反映了我们做事的原则————”说到这里,他闪了闪身,让出背后墙上的四个大字———敬业报国。
      

中国电子报   129期 8版 微电子与基础产品周刊 半导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