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伙伴


 

 

 

 

 

 

 

 

 

 

 

 

 

 

 

 

 

 

 

 

 

 

 

 

 

 

 

 

 

 

 

 

 

 

 

 

 

 

 

 

 

 

 

 

 

 

 

 

 

 

 


公司简介 | 大事记 | 图片新闻 | 新闻浏览



  同心协力 新“芯”向荣
———全国集成电路行业工作会议综述

   中国电子报记者 刘东 穆强 爱青  (2001.09.21)


    改善政策环境     政府为产业成长提供土壤   

  有目共睹,18号文件颁布后的一年间,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针对文件的贯彻执行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种鼓励集成电路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为产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企业仍然希望政府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快、更细、更实。

  首先,代表们希望政府加快18号文件的修订工作,使与集成电路产业相关的支撑企业都能够享受到优惠政策。贺利氏招远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艾周平先生说:“集成电路业的发展要有侧重点,但不能因此而偏废某一个环节,设备、材料业等支撑行业同样重要,国家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也有代表建议根据集成电路业发展迅速的特点,应该定期对18号文件的内容进行一个司法解释,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

  其次,企业对政府加快18号文件的落实工作也提出了要求。如一些封装企业的代表反映,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封装企业即要开展来料加工业务,又要从事进料加工业务,而按照海关现有规章操作,报关程序很复杂,牵扯了企业大量的精力。福建省信息产业厅刘群英副厅长也指出,在税收上,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方案可操作性不强,直接影响到优惠政策的落实。可见,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统一认识、加速协调、增强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成为工作改进的当务之急。

  第三,代表们普遍认为政府应该在我国整个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中起到指导作用。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的于燮康副总经理尖锐地指出:“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争取微电子项目的投资,盲目降低政策门槛,竞相抬价,使得一些二手设备以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给国家造成损失。”有专家指出,集成电路业的发展应该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代表们呼吁政府应该组织进行“中国集成电路发展模式”的软课题的研究,而在研究中应该吸纳有产业经验的人士参加。

    坚持市场导向     企业持续发展最终依靠的是市场

  以前在介绍集成电路产业特点时,人们更多地强调它的高投入和高回报性,而对其高风险性认识不足。今年以来全球半导体市场的萎缩为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面对这样的形势,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的境遇可谓大不相同:外销型企业受冲击大,而内销型企业仍保持增长。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又一次向我们揭示了市场定位对集成电路企业的重要性,也再次使我们确信: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来自联想研究院的孙育宁副院长说:“集成电路企业应该靠市场支撑。虽然国家提供了优惠政策的支撑,但是这种支撑对企业的发展并不是决定性的,对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产品是否有市场。”按照联想的原则,“方向永远比速度重要。”海南省信息产业局的代表也在介绍了本地经验后强调说:“企业应该从市场的角度考虑,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而不是空谈投资。”

  发展集成电路业并不等同于建生产线,衡量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也不在于其技术能够实现的“线宽”。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在设计、封装测试、设备材料、IC应用等方面都有许多可供选择的市场切入点。中星微电子公司的薛天雄副总经理就在讨论中指出:“国内高水平代工厂的兴起和芯片设计能力不高之间的矛盾,将为集成电路设计服务公司这种新形态企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推动企业创新

       创新是一把钥匙,掌握了它就掌握了竞争中的主动权。

  多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一直遵循着“引进、消化、吸收”的赶超策略。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的创新能力,使得我们的赶超战略始终陷于“赶”而不“超”的境地,难于扭转“引进、引进、再引进”的被动局面。因此,加强企业创新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上海华虹集团的蒋永祥先生说:“一个行业的发展必须有自主开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半导体行业特别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贺利氏招远贵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的艾周平副总经理表示,材料业也在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满足封装企业新的封装形式的要求。

  代表们还指出,企业的创新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还体现在机制和体制变革上。而企业有了更科学的运行机制,会极大地促进技术创新的实现。浙大海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代表强调说:“国家应该帮助企业改善其运行机制,实现制度创新;否则再优惠的政策也起不到好的效果。杭州友旺公司的成功就源于机制创新。”创新能力将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加强人才储备

    “得人才者得天下,集人心者集大成”

  集成电路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支撑资源就是人才。而我国目前在这一领域的人才状况不容乐观。有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代表向记者透露,公司的人才招募工作十分困难。而集成电路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将使这种人才短缺的压力更加突出。人才供求的失衡还造成企业用人成本的增加,限制了很多中小企业的发展。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福建省信息产业厅代表说,人才的培训不能单靠一个省、市,应集全国的力量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形成多层次、阶梯式的人才储备。对现有的技术人员也要加强再教育、再培训。通过有效的人才培训,使得人才价格回归到合理的范围之内。

  人才匮乏的另一个解决之道就是从国外引进。目前世界半导体行业不景气,正是我们网罗天下英才的绝好时机。据上海集成电路设计研究中心的冯学吉先生介绍,该中心已经启动了世界范围内的“猎头”计划。而在引进人才的质量上,复旦大学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宗祥福教授特别指出,我们一定要引进有产业经验的“帅才”。而对于人才不仅要给予其优厚的物质待遇,还要给其较高的社会地位。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规政策,使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等人才激励措施得以实施。同时营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满足人才及其家属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需要,真正为人才“筑巢”。

    促成产业合作

     结成联盟,形成合力,提升全行业抗风险能力

  随着集成电路业的发展,新技术研发工作的费用和风险越来越大,单靠一个企业来承担已经不可能。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规模偏小、创新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够完善的现实,促使企业开始考虑走合作的道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共求生存、发展和壮大。

  华虹集团蒋永祥说,集成电路产业市场风险大,靠一个企业的能力很难承担。因此国内半导体企业应结成联盟,形成合力,提升整个行业的抗风险能力。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德馨也指出,我国集成电路自给率低,自主知识产权基础十分薄弱,资金来源仍是瓶颈,壮大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必须走联合发展道路。

  企业间的合作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纵向的,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合;另一种是横向的,即业务相近的产、学、研机构的合作。合作的途径可以通过项目、市场、资本等。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这种合作也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

  上海宏力半导体有限公司王鼎副总经理说:“集成电路产业是全球化的产业,市场和价格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决定的,所以我们必须与世界接轨。”复旦大学技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宗祥福也表示,中国微电子产业是全球微电子产业的一部分,“关起门来自己搞”是行不通的,有接触才有发展,有联合才有进步。代表们越发感觉到,集成电路企业应具有国际化视野,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良性竞合关系。

  今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十五”计划的开局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机遇难得。如何把握机遇?是本次集成电路工作会议的主题,也是今后中国集成电路界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109期 5版 微电子与基础产品周刊 产业要闻